歷劫難後成大事 一部史書通古今

說到《史記》,大家往往會聯想到魯迅的名句 — 他讚譽《史記》是「史家之絕唱,無韻之離騷」,意思大概是無論從史學角度,還是文學角度,《史記》都堪稱為經典。

《史記》的作者是司馬遷,大家或多或少都對他有一些印象。而其中最深刻的,莫過於他為了幫助李陵而身陷囹圄,更因而遭受宮刑。原來,司馬遷跟李陵並非至親好友,用今日的說法,只不過是「Hi Bye Friend」。

根據司馬遷的〈報任安書〉說,司馬遷跟李陵雖然同在「侍中曹」內任侍中,但二人一向不太親近,甚至可以說是沒有共同話題。所以,他們認識以來,連一杯酒水都沒有一起喝過。然而,司馬遷認為他平日所見的李陵,是一個「孝」、「信」、「廉」、「義」、「恭」俱備的人。他心裏總想着「奮不顧身,以殉國家之急」,絕對有「國士之風」。因此,當司馬遷得知他投降敵軍時,他即斷言其中必有內情。

事實上,當時眾所周知,李陵領着不滿五千的步卒,深入匈奴王庭,與其首領單于「連戰十有餘日」。最後,匈奴傾一國之力,徵調左、右賢王圍攻李陵,李陵因為「矢盡道窮」,「救兵不至」,所以被迫投降匈奴。李陵的為人、奮勇,其實是人所共知。然而,當時卻沒有一個大臣願意為他說一句話。作為與李陵「素非能相善」的同事,司馬遷實在看不過眼,於是冒死為他說了幾句,結果換來這慘無人道的宮刑。

在〈報任安書〉中,司馬遷自嘲自己為「刑餘之人」,是歷代君子大人都不願意交往的一種人。對人性的失望、對自身的厭惡,司馬遷萬念俱灰。然而,他並沒有因為怯懦而輕生,反而勇敢地活下來。

他列舉歷代失意之人:拘於羑里的周文王、厄於陳蔡的孔子、放於沅湘的屈原,以及失明的左丘、斷足的孫臏、遷蜀的呂不韋、囚秦的韓非子,他們無一不是先歷劫難而後成大事。司馬遷以他們的故事,勉勵自己要為《史記》活下去。

司馬遷對《史記》抱有很大的期望。他認為這一百三十篇文章,足可以「究天人之際,通古今之變,成一家之言」。作為董仲舒的弟子,司馬遷相信「天人感應」,所以他期望這本記載地理、天文、氣象、人事、交通的歷史書,可以讓他窮究天人之間的關係。並且,他想藉這本貫通數千年的史書,看出歷史「變」與「不變」的規律。在司馬遷的史觀中,「承弊通變」是一個很重要的命題,因為社會出現了弊病,才會有人走出來尋求變化。而「承弊通變」既是一個「變」的過程,同樣也是一個歷朝「不變」 的規律。

能「究天人之際」,且「通古今之變」,自然做到「成一家之言」,司馬遷利用他的《史記》洗刷他「刑餘」之名,同時也為後人指示出一條發憤向上之路。

 

 

 

此文曾刊載於《文滙網》,2022-09-07